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研究教授杜維明,18日在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論壇發言中稱,儒家思想是一種精神性很強的人文主義,其倡導的包容、平等,正是不同文化間交流對話的基礎和中介。
杜維明談到,2001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組織18人的“文明對話年”對話小組,最后大家同意用儒家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對話的基本原則。杜維明認為,這一信條不同于西方文明中“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的為人準則。前者以對等精神作為交流的前提條件,抱著開放和接受的態度去聽取別的聲音。而后者堅持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一定對別人也好。自信加上自我正確的心理,常易成為人類溝通的抑制性因素?!叭绻蛔⑷雱駥?、說服甚至轉化別人的熱情,就會產生相反效果,使對話變成一場災難?!?/p>
杜維明闡釋說,儒家的價值導向是專注于現世,倡導敬畏上天的創造力和無窮的宇宙改造力,同時也倡導人的主觀作用,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為宇宙改造的參與者和進化過程的共同創造者,儒家文化認為人有義務去實現上天在人間的創造力。而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儒家文化認為,對他人持開放態度,是人類互動的思想方法基礎。沒有寬容,便不會有對話。寬容要求有謹嚴的自我意識,別人的存在不是威脅而是機會。人們需要積極承認他人的存在體現了內在價值,即他或她的獨立、自主、完全。尊嚴是既有現實,不可能被否認、拒絕或因主觀愿望而消亡。持這種認識,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出尊重感。
這位學者稱,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包容與開放性,這種“精神人文主義”是儒家傳統發出的邀請,希望人們能投入到21世紀人類的智力和精神“合資項目”這一偉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