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銀行理財有哪些陷阱呢?要如何防范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銀行理財的四大陷阱,歡迎大家參考!
地雷一:“安全產品”并不安全
銀行理財產品如果簡單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保本類和非保本類。保本類理財產品虧損本金的風險是由銀行承擔,非保本類理財產品的風險則是由客戶承擔。
非保本類理財產品也分風險等級。就拿某“四大行”為例,它對自己的產品風險分為五盞燈,其中一盞燈二盞燈都是低風險的理財產品,這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在這家銀行多年銷售過程中,沒有出現過一次未達到預期收益的情況。
在實踐中,大多數銀行工作人員宣稱的安全產品其實都是非保本類的,雖然非保本類理財并非意味著風險,但是如果你要追求本金絕對安全的話,那還是保本類更好。當然你這也意味著你可能需要犧牲一定的收益。
確認保本類理財又一個要點就是產品說明書上明確注明“保本”二字。
案例一據新浪財經報道,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曾發布過一款理財產品 “金葵花8126”,這款理財投資的是基金和國債。投資者楊先生在2007年年底,在招商銀行辦理業務時,用30萬元的積蓄購買了該理財產品,在詢問銀行工作人員有無風險時,銀行工作人員表示不用擔心。沒想到兩年之后沒有贏利反而虧損百分之三十多,銀行當時承諾采取措施補償,建議延期一年,可延期一年后,仍然虧了8萬多元。
楊先生所買的招商銀行理財就是非保本類的理財。因為在購買所有銀行理財的時候都會謄抄“本人已經閱讀上述風險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曉本產品的風險,愿意承擔相關風險”類似的風險條款,所以在出現風險時,往往是客戶自己埋單,雖然這種可能性極小。
地雷二:預期收益達不到
銀行中大多數理財產品幾乎都承諾的是預期收益,所謂的預期收益就像是水中月鏡中花,只是一個美麗的幻想,至于真正到期后的收益怎樣那就不得而知了。小伙伴們可以仔細看看購買理財的產品說明書,預期收益率是不會寫上去的,這樣銀行是不保證完全達到預期收益的。
實踐中,一般情況下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產品涉及固定收益類與金融衍生品)達不到最高預期收益的情況較多,非結構性的理財產品(投資產品一般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則出現情況較少。
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認真瀏覽“基礎資產的管理和構成”部分,如果出現金融衍生品則為結構性理財產品,或者在最終購買錄音錄像時直接詢問銀行工作人員是否為結構性理財,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一般不會撒謊。
案例2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在2015年發行的“金鑰匙?如意2015年第75期滬深300指數期末看漲連續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為12%,實際收益僅為1%。招商銀行在2015年發行的“焦點聯動系列之黃金表現聯動非保本理財計劃”(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為6%,實際收益為4.69%。
地雷三:飛單騙你沒商量
所謂的飛單銷售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銷售外部的理財產品以獲得高額提成,簡單來說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你以為買的是銀行保險產品,但實際上很可能是不知道什么野雞公司的高風險產品。
這種銷售在銀行中是嚴令禁止的,但是因為高額的回報,有些銀行內部員工鋌而走險。飛單類的理財年化收益率比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要高不少,一般來說,房地產信托、私募股權等領域是銀行飛單的聚集地,年化收益率基本上在10%以上。但是相對而言風險也格外大。
鑒別是否為飛單產品有三種方式:一是看說明說上的產品管理人,如果產品管理人不是銀行自身,而是什么投資公司,則需要警惕了,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飛單;二是通過銀行網銀或者銀行客服電話查詢,如果這筆理財在以上渠道查不到信息,則需要警惕;三是看產品說明書的回執單是否有銀行的公章,如果回執單上沒有銀行的公章,一般情況下是有問題的。
案例3據新京報報道,2013年9月,陳女士與王先生等四人在農行一分理處客戶經理李某的辦公室購買了500萬元的“政府工程理財產品”,期限為一年,收益為9%。合同顯示,該投資計劃名稱為“中企華康股權”,受托管理方為“中誠聯合(北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但該“理財產品”到期后,他們到銀行兌現本金與收益時被銀行領導告知為“飛單”??蛻敉跸壬Q,李某推薦“中企華康股權”時,說是農行保息保本的產品,安全性高。因為產品回執上并沒有蓋農行的公章,所以后期維權非常麻煩。
地雷四:代銷產品銀行不兜底
銀行代銷產品和飛單最大的區別就是,銀行代銷產品是經銀行批準的外部產品。這類產品大多是保險、基金等產品,風險根據產品不同也不一樣。
所以切記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需要詢問所銷售的是否為銀行自身的.理財產品,蓋的是否為銀行的公章、理財的管理人是否為銀行本身。如果不是,那就需要多留心,銀行工作人員有時候會迫于業績壓力,誘導客戶購買保險等其他代銷產品,小伙伴們需要仔細甄別。
案例4據莆田新聞報道,2015年1月林女士在福州某家銀行的支行辦理理財業務時。銀行工作人向她介紹一種新的理財方式,不但利息比普通的理財利率高,還能即存即取。林女士覺得利息高,可以放那,當即就存了3萬元。沒想到,一年以后,林女士“被要求”繼續存3萬元!林女士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后來一打聽才恍然大悟,她被“忽悠”了,買的竟然是保險產品!
小伙伴們只要看清上面四個陷阱就能減少掉進去的風險了。最后,再給小伙伴總結一下最基本的兩個原則,一是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確認這個理財產品是銀行自銷型的(蓋有銀行內部公章);二是確定是保本型或者低風險非保本型。剩下的,盡量選擇產品經驗豐富的大型銀行,只要選對銀行理財產品,風險還是很小的,小伙伴們一定要多跟父母交流,看好他們的養老錢。